春天的思念 | 扎根土地的旗帜——记优秀共产党员吴仁宝-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

春天的思念 | 扎根土地的旗帜——记优秀共产党员吴仁宝
发布时间:2024-03-07  点击数:48  类别:新闻资讯

每年三月,浩荡春风,吹起了我们对吴仁宝老书记的深情思念。他那和蔼的笑貌,坚毅的眼神,总会在我们眼前闪过。为了表达对敬爱的老书记的深情缅怀,我们推出“春天的思念”专题,通过社会各界撰写的文章、拍摄的照片和视频,学习传承老书记的精神,共同推动华西在新时代创新改革发展。


640.jpg


2005年,中宣部、中央先进性教育活动办公室决定将吴仁宝作为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中首个全国重大典型进行集中宣传。12月23日—28日,中央新闻媒体采访团在华西进行了集中采访活动。2006年1月,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开始推出专题报道。

今天,一起学习新华社在2006年1月12日播发的长篇通讯——《扎根土地的旗帜――记优秀共产党员吴仁宝》。

扎根土地的旗帜

——记优秀共产党员吴仁宝

他个头不高,笑容明净而纯朴,远远地便伸出手向我们走来,眼睛里满是温暖与慈祥,这是一个地道的乡村老人。

那一刻我们几乎难以相信,就是这位老人竟创造了当代中国农民的“神话”――

他以48年村党支部书记的履历,成为在中国这个最小官位上任职最长的人。

他领导的华西村从昔日人人穷得没饭吃,发展到今天户户住别墅,家家有汽车,人均存款超过百万的“天下第一村”。

他传奇的人生穿越半个世纪的风雨,成为中国农村大地上一面不倒的旗帜。

他,靠了什么?

老人点上一支烟,慢慢抽了几口:“我是穷过来的,看到有人穷我就心疼,最大的心愿就是让穷人过好日子,这是我的原动力。还有,我的性格是没有什么可以影响我,不能影响我的什么呢?那就是信仰,我是信仰共产党的。无论任何时候,我坚信一点,共产党是要为大多数人民谋幸福的。什么是社会主义?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正是凭这个信念,我走过了一生。”

这一瞬间,我们读出了他的非凡。这位非凡的乡村老人,就是让9亿中国农民为之骄傲的江苏无锡江阴市华西村的老书记、农民思想家吴仁宝。

他从来不是潮头上的“先进”,但历史一次又一次检验了他的正确。他说:“实事求是是我的灵魂!”

吴仁宝坦言,他是一个从不想当“先进”的人,建国以来,在多次农村震荡的潮头上,他总不是“先进”,但是历史却一次又一次检验了他的正确。他的“法宝”有两条:一是与上下两头保持一致,二是实事求是。

“如果上下两头发生矛盾怎么办?”我们问。

“那就只好对上搞一点形式主义,目的是要保住实事求是。” 吴仁宝回答。

其实,年轻的吴仁宝并没有现在的成熟,他也犯过不实事求是的错误,只是他从这错误中明确了真理。

1958年农村刮“五风”,吴仁宝此时任华西村前身23大队党支部书记。在公社召集的村干部报产量放卫星的会议上,各村的数字像竞放的气球,一路飙升,最高报到了亩产1万斤。

轮到吴仁宝了,望着台上会议主席兴奋期望的目光,他使使劲把6亩地的产量报在了1亩地上:“3700斤。”

会场哗然。会议主席急红了脸:“仁宝同志,你太保守,太保守。产量高低是政治问题,也是党性问题,你再考虑考虑。”

吴仁宝沉思了半晌,说了一句话:“这样吧,到收割时,公社派人来我们大队监督,多收1斤,我们宁愿挨饿也多卖给国家10斤;少收1斤,你们补给我们1斤就行了。”

在场的公社干部没人敢接这一招。

回到村里,吴仁宝挨个找到生产小队长做检讨:“我说了假话,我错了。我们内部可不能再说假话,内部假了,粮食都卖了,老百姓吃啥?”

很多年过去了,吴仁宝依然常常提起这段自己说假话的旧事。他说:“从那以后,我对虚假的一套再也不相信了。干部说假话,受苦的是老百姓。要能坚持实事求是不说假话,就得心理上没有包袱,不想升官,不想当先进,只有这样,你讲的话才能真正为老百姓负责,为党的事业负责!”

吴仁宝就是凭着这 “两个负责”,把实事求是坚持了一生。

历史发展到70年代初,这时在10个生产队基础上合并起来的华西村已经走过了10年的历史,吴仁宝带领全村人民以“重造山河”的英雄气概,把一个“户户茅草房,家家吃米糠,土地不成片,一雨成汪洋”的贫穷落后的华西村,初步建成了土地成片、瓦房成排、在全国第一个实现亩产万吨粮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然而,此时靠实干和抓生产出名的华西并不吃香,倒是邻村一位朴实的老阿婆被林彪的老婆叶群以“背语录,早请示,晚汇报,跳忠字舞”等形式一番打造,捧成了万众学习的楷模。吴仁宝看后,觉得好笑,农民靠这些表演就能让地里多打粮?正是种水稻的季节,他在村里提出“多插一棵秧,多种一亩地,向毛主席献忠心”。

结果,东边的村子读语录、跳忠字舞,人声鼎沸,生产却连连下降;西边的华西村奋战田野,生产猛涨。全国许多到东边村学习的农民都被吸引到华西来了,他们在这里才学到了种田人的“真经”。

地区的领导怕了,发出通告:一不准到华西,二不准宣传华西,三不准介绍吴仁宝。

吴仁宝不在乎。他从来也没想当先进,他说先进不先进是外界对你的评价,关键是自己一定要实事求是做事,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就在同一时期,当中国农村上下都在“割资本主义尾巴”时,吴仁宝却认准了“无农不稳,无工不富”这个理,领着华西村偷偷地办了一个小五金厂,白天有领导和外人检查参观,厂子就关门熄声,人下大田;检查参观的人一走,大家又回来加班加点。

这个小厂子,一年为华西村创利30多万元。几年里,靠这笔钱,全村人住上了新瓦房,人均分配从130元上升到220元,村里还建成了当时连苏南大部分县还都没有的5层大楼,用来办托儿所、中小学,被华西人自豪地称为“教育大楼”。

80年代初,中国农村开始经历一场新的重大变革,以安徽风阳小岗村18户农民签下“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为引子,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为标志,“分田到户、包产到户的承包责任制”迅速在各地推开。面对这场全国性的改革,以集体经济壮大起家的华西村怎么办?

实事求是的思想依然是吴仁宝的准绳。他认为,中央政策的意图其最终目的是让农民富裕起来。在那些地少人多,长年的大锅饭严重制约生产力发展的地方,分田到户是非常必要的;而华西村每人只有半亩地,集体经济已经十分壮大,农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为什么一定要分呢?他在村党支部会议上说:“华西村现在的头等任务是要更大力度的发展集体经济,让大伙儿的生活更加富裕,全面富裕!这也是社会主义,而且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华西村没有分,它实事求是地坚持了自己的路子。20年之后,它以雄厚的集体经济为后盾,使这一方土地上的人成为中国最富裕的农民。

有着50多年党龄的吴仁宝,真的如一些人所传是料事如神的“奇人”吗?并不是。他不过只是一辈子老老实实地遵循了党的一条最朴素而又最本质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仅此一点,已足以传达出这位农民思想家的可贵。

他曾多处逆境,但从来未放弃过身上的责任;贫穷的农民能过上好日子是他最大的幸福。他的格言是:“有福民享,有难官当!”

在华西村,不少人告诉我们,吴仁宝是一个心肠很软的人,他最受不了的就是看到别人受穷。能让自己的农民兄弟姐妹过上幸福的生活,是他最大的幸福。为此,他留给自己的只有4个字――担当、奉献。

吴仁宝回顾往事,总是十分感谢早年村里的那个木匠。

那是华西村组建初期,家家穷得吃不饱肚子,许多人跑到外乡谋生路。有一次,集体的农具坏了,吴仁宝请村里一位木匠来修,他外出跑单帮挣钱去了;第二次去请他,他让老婆出来挡驾说“病了”;第三次又去请他,他没能躲开,索性抹下脸说:“若要我回心转意,为集体出力,除非集体收入超过我单干。”

这件事刺痛了吴仁宝的心。那天晚上,他一个人跑到华西地势最高的墩池河中心的土墩上,望着全村的烂摊子蹲了整整一夜。第二天,他召集全村干部开会,开口吼出一句:“是共产党的干部就要让人民过好日子!如果我们这些干部不能让人民过好日子,算什么共产党员?!”《华西村学大寨15年发展远景规划》在这一年年底出台。

日月沧桑。现在的华西村早已看不到昔日改天换地留下的影子,但有一首当时的民谣至今人们记得真切:“做煞大队无搭头,干起活来累死人,有女不嫁华西去,宁愿扔在河浜里”。

吴仁宝当时对村里的姑娘、小伙子们说:“将来会有成群的好姑娘送上门,也会有大批的好女婿走上门!”

他的话都变成了事实。现在嫁到华西的姑娘和上门的女婿大都是大学生、研究生毕业,还有不少是海外回来的留学生,吸引他们的不仅仅是这里的富足,更有深藏在这片土地上的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这正是吴仁宝的精神。他自己总结为“三不倒”:困难难不倒,威吓吓不倒,表扬夸不倒。靠这“三不倒”,吴仁宝闯过风风雨雨。

37年前,他曾因一顶“走资派”的帽子致使自己和家人饱受摧残,在那个他几乎想放弃所有理想的 “一生中最险、最痛苦的年三十夜”,只因了妻子轻轻的一句话:“村里人都盼着跟你奔好日子呢!”他从此再也没有过彷徨。

26年前,在他担任江阴县委书记第5年,把全县工农业带上中国百强县第二名后,却因为他所倡导的“打起背包下基层”的做法让一些人不舒服,使得他在中共江阴县第5届代表大会上以3票之差落选。他淡然一笑,回到华西,率领全村人民开始了新的奋战。

21年前,当社会上出现对社会主义的种种怀疑与模糊思潮时,他带领华西村100多名党员干部奔赴南京雨花台,在革命先烈纪念碑前举手宣誓:“生命不息,冲锋不止,苦战3年,目标1亿!”

这就是吴仁宝,什么力量也不能阻止他带领华西农民奔社会主义的脚步。

1992年3月1日,是吴仁宝久逢甘露的日子,这一天,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见诸报端,他欣喜若狂,当天夜里2点急召全村党员干部开会:“中国新一轮经济发展马上就要到来,我们要紧紧抓住机会!当前压倒一切的任务是‘借钱吃足’!”

短短几天内,华西用筹来的几千万元一下子“吃”进了一个月后价格翻了几番的上万吨铝锭、钢坯,迅速投入随即上马的村办企业生产中。当别人还在学习领会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时,华西已经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一路飞奔。

它先后实现了“电话村”、“彩电村”、“空调村”、“汽车村”、“别墅村”,到21世纪,一些村民已经搬进了第5代住房――高档豪华的欧式别墅,一幢价值300多万元。华西以它如日中天的发展,证明着社会主义的光明灿烂。

这里是吴仁宝的家。当我们第一次走进去,惊讶地说不出话。无法想象在这里的农民都过着如天堂般生活的光景中,这位天堂般生活的第一创造者竟与老伴依然住在华西村70年代的旧楼里,房间墙壁已多处剥落,家具老旧,唯有主人与众多国家领导人及天下各界人士合影的满墙照片,显示出这幢老房子的价值。

村民们告诉我们,早在20多年前,吴仁宝就给自己约法三章: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不拿全村最高奖金,不住全村最好的房子。

1999年至2004年,华西镇人民政府奖励给吴仁宝个人5000万元,他笑笑:“我要那么多钱干吗?不要,还是留给村里,留给老百姓。”

在华西村口的一块大牌子上,写着吴仁宝的名言:“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熬头,一人也只占一个床位。”

吴仁宝的幸福究竟在哪里呢?

我们结识了村民黄永高。这是一个残疾农民,原是与华西村相邻的华明村人,两岁时不慎摔弯了脊椎骨,落下终身重度驼背。1982年的一天,已是35岁仍单身一条的黄永高来到华西一家工厂门口,摆了个小摊子给人修鞋,天下着大雪,他蜷缩着身子,手上裂着一道道血口……

吴仁宝路过他的身旁,停住了脚步,姓名、家世一一问到,最后说了一句话:“你到我们华西来工作吧,我们正在建设一个宾馆……”。

“我?能行吗?”黄永高流泪了。

“行!” 吴仁宝用力点点头。

就这样,黄永高进了华西,不仅有了工作,38岁那年还同一位同在宾馆工作的四川籍姑娘相爱。他们要结婚了,吴仁宝乐得合不拢嘴,亲自为他们操办了5桌酒席,之后,又给他们分了一套三层楼房。2004年,黄永高的儿子读到高中,吴仁宝又为他们一家调进了500多平方米的别墅。

这位矮小驼背的农民兴奋地带着我们楼上楼下地跑,参观他新装修好的房子:进口木地板,高级大理石,全套红木家具,各种流行电器……他一直在笑着,幸福从心里头往外淌。

听说,在华西村像黄永高这样有残障的人还有很多,但他们都过着富足的好日子。

从这些最普通、最弱势的农民的幸福中,我们最终深刻地读懂了吴仁宝的幸福。

“口袋”、“脑袋”都要富;“一分五统”村村富。他说:“共同富裕是我毕生的追求!”

有一位德国政要到华西村参观后,说了这样一句话:“华西村的富裕,让我们亲眼见到了马克思早在100年前所畅想的那种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真正富裕。”

这是一种怎样的真正富裕呢?

在华西有一个常令外人敏感而议论的话题,那就是它所实行的分配制度。华西村规定:凡村办企业的工人,每人每月只领取50%的工资,其余50%存在企业作为流动资金,到年底一次兑现。奖金通常是工资的3倍,并不发给职工,而作为股份投入企业,第二年开始按股分红。

有人给华西下了一个十分严厉地判断:在华西没有个人财产的自由支配权。

对个人的财产没有自由支配权的人们,该是有着种种不满。不料,当我们向几乎碰到的每一个普通村民提起这件事时,他们无一例外地都充满了喜悦:“这样好啊!要不我们怎么能住别墅、开汽车。再说,钱存在村里,还可以分红,富了集体,也富了个人。”

“那你们要用钱怎么办?”

“遇婚丧嫁娶的大事,向村里打个报告,需要多少取多少。平常的生活不缺钱花,有大病村里都包了;米面菜油、各种副食村里发的吃不了,每人每年还有3000元餐券在村里的大饭店免费吃饭。另外,男到60岁,女到55岁,每月都可以拿到养老金呢!”

记起了吴仁宝说过的一句话:“农民办企业要发展,要壮大,只能靠自我积累,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眼前我们看到的事实是,这种做法的确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华西集体经济如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壮大,从表面上看,农民当年分到的现金并不多,但从长远看,“肥水不流外人田”,农民的家底越来越厚。而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共同富裕。用吴仁宝的话说就是:“华西村没有暴发户,没有贫困户,只有家家户户富。”这句简单朴素的话语,道出了社会主义所追求的富裕的本质。

在华西村还有一种景象常让外来者感到惊异,那就是以各种形式存在、渗透于华西人民生活方方面面的中国优秀传统思想道德的教育。

在这里,你常可以听到无论男女老少随口都能背出来的老书记编写的《十富赞歌》和《十穷戒词》。村头挺立的标语牌上写着华西人的“富裕观”――个人富了不算富,集体富了才是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是富。华西人的“发展观”――小发展大困难,大发展小困难。不发展最困难。华西人的“六爱”――爱国爱家爱华西,爱亲爱友爱自己。

华西有一个创建6年的艺术团,每年在村里演出300多场,成为村民了解党的方针政策、接受思想教育、享受娱乐的精神大餐。艺术团团长由吴仁宝亲自兼任,这是他在全村60多个企业的唯一兼职。

横贯全村的长廊刻满了中国古典文学中有着积极意义的人物和故事,如“桃园结义”、“八仙过海”、“三顾茅庐”等等,农民公园里则把中国历史上24孝的故事一个个做成了如真人大的雕塑,据说,对村里的家庭和睦起了不小的作用。

所有这一切,正是吴仁宝“共同富裕”思想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即:农民不仅要“口袋” 富,还要“脑袋” 富。他说,“口袋”不富就别提“脑袋”富,“口袋” 富是“脑袋” 富的基础。而“脑袋”富了,“口袋”才能永远地富,“口袋”和“脑袋”一齐富,中国农民才能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朝着“小康”、“中康”和“大康”的目标步步登高。

吴仁宝的“两富理论”富到了农民的根子上。

华西最让外来者开眼界的是这片土地上“一分五统”的大格局,这是吴仁宝“共同富裕”思想的杰出创造。

早在80年代,当华西村开始富起来时,吴仁宝的眼光就开始投向了周边的村子。他从来不是一个只知端自己饭碗过日子的人,而是一个有着宏大悲悯之心的共产党人,只要看到有人受穷,他就不甘。

华西旁边有个前进村,1988年华西成了“亿元村”,这个村到年底却连干部的工资都发不出来,还倒欠村民6万元。那一天,外面雨雪交加,村委办公室一屋子干部长吁短叹。就在这时吴仁宝推门走进来,拿出10万元现金:“先把欠村民的债还了,再把年过了。”所有的人都落泪了,没等道出感激的话,吴仁宝又说:“我们华西出500万元,帮你们建一个厂,赔了是华西的,赚了是你们前进的,怎么样,干不干?”就这样,前进村第二年建成一座化工厂,当年赢利50多万元,3年后利税达到500多万。

像前进村这样得到过华西帮助的村子很多。渐渐的吴仁宝发现,这些村的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发展,这让他对帮扶问题有了新的思考。常言“船小好调头”,但在全球经济大市场的条件下,已是“大船才能抗风浪”。于是一个吸纳周边村子建立“一分五统”大华西的设想在他的脑海里逐步形成。

所谓“一分五统”,即:村企分开,并入华西的村子仍由本村村民自治选举村委会;由华西集团经济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

这个想法不但得到了上级政府的赞赏和支持,更得到周边村干部群众的举双手拥护。从2001年开始,一批又一批村子以百分之百的签字同意率先后并入华西,到2004年,华西已由原来的面积0.96平方公里、人口1600多人,扩展到方圆30多平方公里,下辖16个村,人口30000多人。

如今走进大华西,我们看到的完全是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壮观景象,这里有“工业区”、“生态农业区”、“生活区”、“休闲娱乐区”、“旅游风景区”……78岁的吴仁宝深情地说:“到我80岁时,所有大华西的村民都要搬进别墅、新房,让他们人人都能享受到‘中康’的幸福生活!”

吴仁宝就像一架永不停歇的播种机,他渴望着把社会主义幸福生活的种子播撒到更多农民的心里,播撒到更广大的土地。

他曾先后出省建立了“黑龙江华西村”和“宁夏华西村”,这两个村的村民收入翻了四番。他曾为中西部20多个省、区举办100多期培训班,智力扶贫带动10万人脱贫致富。

吴仁宝向我们透露,2006年开始,华西将每年邀请全国1万名农村党支部书记举办交流学习班,分期分批,总期5年。学习交流的目的,他概括了一句话:“村帮村,户帮户,核心建好党支部,最终实现全国富!”

做了48年村支部书记的吴仁宝已于两年前退下,他的四儿子吴协恩经全村党员干部选举以全票当选,成为华西村新的掌门人。老书记对新一代领导的最大期望是:把华西“共同富裕”的理念坚持到底。

离开华西的前一天,我们与吴仁宝一起登上了华西的标志性建筑――华西金塔,他说的一句话让我们难以忘怀。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坚定不移的理想,我们一生中可能不会实现,但我们一生中可以去实践。我这一辈子是破除了对于理想的一切障碍,能让更多的人过上好日子便是我吴仁宝毕生的追求!”

这是一个信仰如磐石的人,是一面深深扎根在土地上的共产党人的旗帜,他所以红旗不倒!

记者 张严平 孙彬


*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列表
联系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
电话:0510-86217149
传真:0510-86217177
地址: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华西工业园泾浜路88号
网址:www.jshuaxicun.com
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 copyright© 江苏华西村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的技术支持:
网站地图